肺癌靶向基因检测直击三问:为何测?给谁测?如何测?
靶向基因检测——从晚期肺癌看精准医疗的实践!
在三月底,国家药监局批准阿美替尼上市,用于既往经表皮生长因子受体(EGFR)酪氨酸激酶抑制剂(TKI)治疗时或治疗后出现疾病进展,并且经检测确认存在EGFR T790M突变阳性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成人患者。
获批适应证中明确纳入了“EGFR T790M突变阳性”的基因检测结果。实际上,这样的描述可见于几乎所有靶向药物的说明书中,因为只有具备某一个癌症突变之后,使用针对性的靶向药才能起到“逢山开道,遇水修桥”的效果,否则不仅耽误有效治疗的时间、白白承受副作用,还可能因病情加速恶化而导致生存时间的大大缩短。
但是实际调查发现,仍然有患者“盲吃”靶向药,一些患者害怕不用药病情会马上进展而急匆匆吃一个靶向药;一些患者怀疑基因检测的准确性,索性以身试药;还有的患者一次穿刺活检之后没有取到足够的标本,就放弃了基因检测。
的确,这些都是阻碍我们进行“病理-基因-靶向药”这一规范诊疗过程的现实因素,作为肿瘤科医生,我们又该如何用所学来帮助患者克服这些困境呢?本文就以晚期非小细胞肺癌(NSCLC)的靶向治疗为例,与大家一起讨论基因检测的三个核心问题:为何测?给谁测?如何测?
第一,为何测?
截至NCCN NSCLC指南2020年第3版,除免疫治疗需要检测的PD-L1之外,属于传统意义上的靶向治疗的有药可用的靶点已有五个,可用靶向药及联合治疗方案十余个。
NCCN NSCLC指南2020年第3版中推荐的敏感突变及相应TKI
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常见靶向治疗相关基因检测流程

不同类型样本的处理和要求
如果患者的肺癌原发灶确实不易进行活检(如位于肺部大血管旁)、肿瘤组织样本质量不合格或所含肿瘤细胞数量不够等情况已经出现,此时可用外周血ctDNA(循环肿瘤DNA)检测来代替组织检测。 一项230例中国晚期NSCLC组织与ctDNA配对分析的研究显示血液标本EGFR 基因突变对于预测靶向药物治疗的临床获益与组织突变者高度相似,这一结果与国外同类研究结论一致。与肿瘤组织相比,ctDNA中EGFR基因突变检测具有高度特异性(IPASS、IFUM和 IGNITE研究中的特异度分别为 100%、99.8%和97.2%),但敏感度相对较低(分别为43.1%、65.7%和49.6%);这可能与肿瘤分期、血液标本的处理、检测方法差异等相关。比如肿瘤晚期患者,病灶全身播散的比例更高,也就更容易在外周血中检测到ctDNA。 2017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(CSCO)指南就已经指出“对于EGFR-TKI耐药病例,建议二次活检进行继发耐药EGFR T790M检测(ARMS方法,获批试剂盒);对于不能获取组织的患者,可行血浆ctDNA EGFR T790M检测”。2020 CSCO指南分子分型部分也给予了相应推荐。因而只要患者愿意进行检测,技术层面我们已经有许多措施来保证检测结果的可信度。 小结:时光飞逝,五年之前的1月30日,精准医疗(precision medicine)这一概念因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于国情咨文的一次演讲而走向全球,并在这五年之间见证了一大批个体化诊疗医学产品的进一步发展。而对于我们肿瘤科医生而言,无论多么高大上的概念,都要在患者诊治的过程中落地生根,实际推行,最终帮助患者延长生存时间、提高生存质量。用药温馨提示:当您服用此药物时,需定期接受医疗专业人士的检查,以便随时针对其药效、副作用等情况进行监测。本网站所包含的信息旨在为患者提供帮助,不能代替医学建议和治疗。
药品价格查询,专业药品查询网站,药品说明书查询,药品比价 » 肺癌靶向基因检测直击三问:为何测?给谁测?如何测?
药品价格查询,专业药品查询网站,药品说明书查询,药品比价 » 肺癌靶向基因检测直击三问:为何测?给谁测?如何测?